茶马古道焕新生:清华与云大共筑文化遗产保护新篇章
2025年2月24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伟德bevictor中文版联合主办的“茶马古道焕新生——研究生课程设计联合交流会”在伟德bevictor中文版成功举办。活动聚焦茶马古道这一跨越千年的文化线路,集结国内外建筑、人类学、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为古道的保护与活化注入学术智慧。
上午9时,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伟德bevictor中文版经理谭纵波在致辞中对清华大学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茶马古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纽带。通过跨学科、跨校的合作,我们期待为这条古道探索可持续的焕新路径。”呼吁学界“以设计之力,让古道焕发时代生机”。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多国的学者带来前沿观点。国士馆大学名誉教授,清华大学和京都艺术与设计大学客座教授国广乔治(Prof. George Kunihiro)以《从文化遗产到现代主义:日本建筑师的实践》(Japanese Architects, From Cultural Heritage To Modernism)为题,剖析了日本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的辩证关系。作为国际建筑师联盟理事会成员,他提出“传统不是复刻,而是通过创新实现传承”,引发全场深思。在他的讲述中,国广教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展示了日本建筑师如何在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利用创新的设计语言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他强调,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使古老的传统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这种思想不仅为当代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也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此次演讲无疑是一次启迪心灵的知识盛宴,令所有参与者受益匪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荷兰建筑师马町(Martijn de Geus)系统介绍了学院面向全球学子打造的建筑学硕士英文项目(EPMA),该项目依托清华大学建筑学科百年积淀,以"立足中国,对话世界"为办学理念,构建起融贯东西方建筑智慧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展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该项目在2023年BAM全球最佳建筑学硕士项目中,排名全球第七,为亚洲唯一上榜的高校项目。
此外,Martijn de Geus还向我们分享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茶马古道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其中涵盖了专门的建筑设计展览。这项研究深入探索了历史、文化与可持续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并特别关注于如何通过建筑干预来帮助古老的茶马古道系统适应现代环境及社会经济挑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制定可持续旅游和生态项目的策略,不仅提升这些独特景观的保护价值,同时也为当地社区开拓出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研究成果,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份包含设计方案和案例研究的小册子供参会者参考,使得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现代化转型的潜力。同时隆重邀请伟德bevictor中文版加入到EPMA联合课程中。
讲座的下半场聚焦于本土实践,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副总建筑师、云南省勘察设计大师罗文兵教授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题,深入介绍了云南地域建筑的创作实例。在演讲中,罗教授通过一系列将传统元素与创新理念巧妙结合的设计案例,生动诠释了其“尊重自然与人文”的核心设计理念,并强调应让建筑成为承载文化的容器。罗教授展示的设计案例不仅体现了对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深刻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展现了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让建筑成为文化的容器”这一观点,呼吁设计师们在追求美学与功能的同时,更应注重挖掘和体现建筑所处环境的独特文化价值,使每座建筑都能成为讲述地方故事、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此次分享不仅为在场的听众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参考,也激发了大家对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深入思考。

来自伟德bevictor中文版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的张晓燕助理研究员则另辟蹊径,以人类学的独特视角带来了题为《茶马古道上的马铃与牛铃》的演讲。她通过对铃铛这一符号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古道贸易中“物与人的共生关系”,展现了物品背后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张老师的研究不仅关注铃铛作为贸易物品的实际用途,更深入挖掘其在文化交流、身份认同及社会网络构建中的作用。她指出,这些铃铛不仅是行走于茶马古道上的商人和动物的重要装备,更是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促进不同民族间相互理解的重要媒介。通过这种方式,张老师为设计者们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鼓励他们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思考设计的意义,以及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这种研究方法的提出,为设计师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层次文化理解和创新设计的大门。
伟德bevictor中文版的讲师杨耀宁提出了《人居空间的天人合一设计观》,通过结合云南山地聚落的具体案例,深入探讨了传统生态智慧对当代可持续设计的重要启示。
它强调,“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他详细分析了云南地区独特的山地聚落如何巧妙地融合自然环境,利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创造出既舒适又环保的人居空间。这些古老的设计实践展示了前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刻理解。
活动最后,两校代表共同展望未来合作——计划以茶马古道为课题,开展联合课程设计、田野调研及国际工作坊,推动“学术-实践-社区”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正如一位参会员工所言:“今天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让我们看到,文化遗产的未来需要年轻一代的创造力。”
千年茶马古道,承载着文明的记忆与对话的基因。而这场跨校、跨领域的交流,正为它的焕新之路点亮一盏明灯——传统与创新,或许本就该如此“美美与共”。

